

【泉月樓】,擁泉而眠,戴月而起, 靜默安適的坐落於宜蘭蘭陽平原,撫慰了來訪的每一位旅人。

泉月樓一開始並不是為了經營而誕生,它的存在篆刻著的, 是一個家族的承先啟後,源自於一位父親的孝與愛, 泉月樓一開始的初心,是張創辦人為了就近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而蓋的三合院, 感念父母一生辛勞,便以父親張泉容和母親張黃月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為三合院命名, 從此,【泉月樓】成為蘭陽平原上的一枚註解,一家人亦從此落腳。
歲月推移,物是人非,創辦人的父親仙逝,母親遷出, 子孫紛紛前往外地追求自我實現,原本熱鬧的三合院隨著時間靜默了下來, 張創辦人本著建築永續利用的理念,不忍家族的回憶就此停下, 決定將泉月樓重整翻修,公開與大眾分享泉月樓的故事與意義, 甚至不惜重金引進科技溫泉技術,轉型為溫泉行館, 只為讓旅人待得更從容、體驗更加成。

宜蘭冬山是個親土的地方,而泉月樓坐落的位置,遠看恰巧立於大片的田畝之間, 開門先見田再見山,綠意盎然,創辦人為將宜蘭的綠意引入厝,念想用豐富的植栽環抱會館, 一方面想使用植物雕琢環境景觀,省略了精雕細琢,反而更顯雅致, 另一方面,則是期待旅人在入住的清晨, 無須遠道便能在會館內散步芬多精,吸吐大自然帶給人類的驚喜, 在館內眾多的植栽裡,其中一隅栽植了幾棵五葉松,尤其情感深刻, 當時張創辦人得知彰化有一塊農地即將被法拍易主, 一但確定易主,農地上原有的五葉松們終將被剷除, 本著「萬物有靈,愛憐惜物」的精神, 毅然決然將這幾棵五葉松千里迢迢從彰化移植回宜蘭照顧,繼續滋養茁壯。 其中值得一提的細節,是館內有個小小的龜山島, 龜山島實為宜蘭知名景點,壯闊的自然之美吸引國內外的觀光客前來一睹風采, 亦是張創辦人母親的故鄉,為感念這片土地承載了張家三代的記憶, 讓一家人從此落腳安居,相依為家,所以委請設計師, 特別將宜蘭龜山島的縮影意象,描繪入會館內的場景構圖, 內心所想,也是與母親更多的連結。
張創辦人一路走來,深諳維持家中氣氛和諧以及處世經營之道, 「平衡」以及「無為」乃為其中精粹,難以言宣, 自古人常言:明鏡可以正衣冠,以古為鑒,可知興替, 為時刻可以警惕自己,並與他人分享,在門口迎賓的庭園造景內, 巧妙的安排一座以太極圖形為概念的中央景觀, 順著開闊的大路一路悠轉順道入內,其中趣味,唯有來訪入住後, 由上鳥瞰才能神會期中的黑白分明,大器自在。
張創辦人的精神與情感,無一不表現在會館內的細節, 宜蘭以農為本,生活步調緩慢且閒適, 張創辦人期待來訪的旅人皆能享受真正的靜默與淡泊, 所以除特別於館內設有專門的開放式茶屋,方便騷人墨客駐足流連, 更在每間的房內設置了茶席,藉由茶香散發的一方天地,在夜晚安撫旅人疲憊的氣息, 安定旅人浮動的思緒;而插花、焚香、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「四藝」, 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,正因如此,張創辦人將會館的地下空間打造成書畫室, 空間中掛著藝術家揮毫的墨寶,其中隨興擺放著張創辦人的藏書, 提供旅人靜謐的閱讀空間。
看著心目中的空間日益完備,旅人們的回饋與笑容,張創辦人越發認定, 泉月樓需要永續經營,延續記憶,記錄地方,而長子張奕先生旅日多年, 積累豐厚的飯店管理經營實力、成就非凡, 不忍父親應是含飴弄孫的年紀,還每日操煩家中事業, 父子倆人惺惺相惜、互信體諒, 張創辦人毅然決然將一手打造的【泉月樓】,從此賦予傳承張奕先生接棒, 張奕先生活用在日本的經驗,融會了台灣的人文與民情, 規劃將泉月樓再優化升級,不但強化了父親時代的優勢, 更開創了全新亮點,提伸品牌的延展性,父子倆發願以【守護】為基石, 期待讓泉月樓更活躍、更永續,繼續陪伴來往了旅人,寫下更多的故事; 希冀成為宜蘭冬山這片土地上暫讓旅人駐足的一方菩提。